国际油价走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www.chinaoilonline.com  2009-07-08 00:00:00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仍会呈高位震荡的态势。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油价高企,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定价,争取一定的话语权。

  当前世界各地过分关注美国金融海啸的波及效果及演变趋势,而相对忽略了国际油价在这场经济衰退中所扮演的角色。新近有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油价波动是这场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随着住房市场泡沫加剧,低收入居民选择到偏远地方购买住房,致使上下班开车距离增加,油价上涨以后,较偏远房地产市场受到沉重打击,住在这类房子里的人们难以维持按揭付款.

  2008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约为3.68亿吨,而国内的石油产量只有1.87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9.3%。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基于此,分析国际油价走势,提出中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定价话语权的对策思考,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际油价仍会呈高位震荡的态势

  2008年7月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一度高达147美元/桶,截至2009年4月3日, 5月份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涨8.78%,每桶52.64美元,不到1年时间,油价跌了64.2%。我认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仍会呈高位震荡的态势。

  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原油交易以美元计价,即使其他影响油价的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因为美元贬值,就会造成油价升高。去年美国爆发次级贷危机,尤其是自2008年下半年雷曼兄弟倒闭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迅速波及全球,演变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受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大幅走弱,无论是本国居民,还是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元逐渐失去了信心,大批外国资本开始撤离美国市场。随着美国债务和双赤字的增长,美元走弱的趋势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延续下去。

  国际投机猖獗。美元疲软,很多国际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能源、商品市场,寻求保值增值,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石油和黄金。石油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金融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石油的金融属性日渐凸显。根据美国期货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持仓公告,2008年3月以来,国际投资基金在原油期货方面主要是净多单。与此同时,一些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人为地控制石油供给,抬高价格,从中获利,这种趋势短期也难以改变。

  地缘政治紧张。石油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政治属性。石油生产国的政治局势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重要因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的国家主要有:伊拉克、伊朗、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近年来,恐怖活动频繁发生,很多产油国的石油生产和运输、炼化设施接连遭到破坏,这一切都引发对全球市场能否保证原油供给的担忧,进而促使国际石油产生一个“恐怖溢价”。

  OPEC力量日长。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因为OPEC拥有78%的世界探明储量,更因为它拥有几百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2000年10月开始,O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设定价格机制带,即22-28美元/桶,此后油价飙升,远远超过价格机制带的最高限。它们已于2005年决定暂时终止价格机制带,并认为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会重新考虑使用这一油价调控体系。因此,未来很长期间内,如果国际油价低位震荡的话,OPEC都可以利用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或者重新启用价格机制带等手段,来左右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

  供求平衡脆弱。21世纪以来,世界整体经济增长强劲,石油需求迅速增加,而石油供给却增长乏力。OPEC剩余产能不断下降,目前只有沙特阿拉伯存在约100万桶/日的剩余产能,其余OPEC国家石油产能石油基本已达上限。2008年4月,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几乎下降了0.5个百分点,这是十年来俄罗斯首次出现这种情况。此后不久,沙特阿拉伯证实,它已经搁置增加产量的计划。尽管现在有很多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但即使是最乐观的预测也认为,这些能源在整体的能源供应中仍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国际金融危机会延缓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下降,但是这种降幅很容易被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对石油的庞大需求量所补充,需求的刚性增长仍很难扭转。一面是供应的紧张,一面是需求的增长,这种脆弱的供求平衡关系在未来很长时间仍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高位震荡不可避免。

  我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油价变化

  尽管前段时间国际油价高企,但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在于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略显滞后,“倒挂”机制并未根本扭转,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本应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在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煤炭资源丰富并且相对廉价,适度缓解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紧张局面。但是,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而且随着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保要求逐渐严格,污染严重的煤炭比重会逐渐降低,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会逐渐提高,因此,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会逐渐凸显。而且,近年来国际油价上升,直接增加了重化工业的生产和运行成本,再加上粮食价格上升,我国经济社会中的PPI转化为CPI的潜在通胀压力骤增。这一切都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油价高企,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定价,争取一定的话语权。我认为,可分为短期战略、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

  短期战略,主要是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去“高抛低吸”,最终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经结束,首批的四大基地已经开始注油,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启动,预计在2010年实现30天石油进口量的储备规模,但是关于最适储量规模以及何时购进等问题仍然研究不够。同时,中国还要积极发展完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引进和培育相关人才,建立国际石油风险采购机制,真正做到“高抛低吸”。中国成立了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自上市以来已经颇有成效,但是规模小,而且没有原油期货,又缺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优秀人才,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上仍然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中国石油进口约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是在影响世界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所以,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定价。

  中期战略,主要是积极开展与石油消费大国的合作,比如美国、日本,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鉴于国际能源署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作用甚微,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中美双边或者中美日三边合作模式,参与国际石油交易谈判,发挥石油消费大国对石油价格形成应有的作用,对于争取中国的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或有帮助。

  长期战略,主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我国煤炭和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但煤炭的污染比较重,清洁化的技术成本高、难度大,天然气运输成本高。我国正在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也是由于技术和成本约束,目前还没有显示对于占据统治地位的石油的明显比较优势。基于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会减少自身的石油进口量,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也会给我们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在价格谈判中争得主动地位,从而拥有更大的石油定价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