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折点——松基三井喷油

www.chinaoilonline.com  2009-08-12 00: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地质勘探没有统一计划,没有先进设备和资金保证,仅有少数地质专家在陕北、甘肃、新疆、四川等局部地区进行过石油地质勘探,共发现5个小油田和7个小气田,累计发现石油储量2900万吨,年产原油12万吨,那时,是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仍很缓慢。近10年间(1949?1958年)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05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101.16亿立方米,年生产原油147万吨,年产天然气1.0643亿立方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当时的石油工业部是惟一没有完成石油产量计划的部门。

    1958年2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党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听取了石油工业部新任部长余秋里的详细汇报。石油工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已被党中央摆在极其重要位置上。邓小平提出“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向考虑问题”,“战略、战役、战术总是要三者结合的……,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

    石油工业部对石油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部署,改变了以往石油工业人力、物力全部集中在大西北的现状,加强对东北松辽、华北等地的勘探力量,奏响了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序曲。1958年4月在东北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投入5个地质详查队、6个地质研究队、9个重磁力队、一个物探研究队、4部钻机,和科学院、地质部实现全面合作。在一望无际的松辽平原上,石油勘探大会战打响了!

    陆相生油理论已在大西北得到了证实。经过地质工作者们长期野外调查,在松辽盆地也证实了地层里存在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暗色地层,这可能是很好的生油层。在地质部钻的一些浅井中见到了含油的岩心,更证明了松辽盆地确实有油生成。那么油在哪里呢?由于最早钻探的松基一井和松基二井见到的是较薄的生油层,且没有见到油气显示,下口井怎么部署就成了能否有所突破的最重要事情了。

    为了确定松基三井位置,一大批地质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分析研究,决心把基准井井位定在油气远景最好的地区,既兼顾地层又探油气,争取做到“一箭双雕”。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电法资料上显示在大同镇高台子附近有个隆起,重力图上也有重力高显示。这个重力高带正好位于26万平方千米坳陷区的中央,是生油层最厚的地方,又是凹中隆起,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最为有利。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这是一个最有把握找到油气的位置,初步确定了井位。1958年,由张文昭,钟其权等地质家拟定的《松基三井井位意见书》上报石油部。在随后做的地震大剖面上发现地震资料也证实所选井位是个高点,遂向石油部再次补报了《补充松辽盆地松基三井井位选定依据》报告,1958年11月29日石油工业部批复同意了松基三井井位。

    松基三井于1959年4月11日开钻,8月下旬完井试油,于9月26日开井放喷,日产原油14.9吨。在中国人民欢庆国庆10周年的时候,英雄的大庆人登上天安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报捷。

    1960年2月党中央批准石油部关于开展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在全国上下通力支持下,各路石油大军很快云集大庆,一场夺油大仗开始了。从松基三井喷油发现油田后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松辽盆地百里长垣上的7个背斜构造均见工业油流,显露出一个大油田的英姿。1960年探明石油储量2.8456亿吨,1961年更是大放异彩,拿下探明石油储量20.6211亿吨,其发展速度之快,时效之大,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大油田的勘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松基三井喷油发现大庆油田,犹如中国天空上的一声春雷,其向世界宣告“中国依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历史性事件,使中国石油工业历经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彻底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从此,中国的石油工业开始腾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