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中国化工业最大的变化是――变化
2001年11月10日下午,WTO(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到今天,已经整整10年了。
入世之初,业内普遍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入世对化工行业而言是个巨大机会,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还有一种观点则高喊“狼来了”,认为入世将给化工行业带来巨大冲击。那么,回首入世的这10年,中国的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身处其中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又受到了什么影响?
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总结入世10年中国的变化时表示:“我们看到一个小孩经过10年的成长成为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他进一步解释说,10年内,中国完成了从世贸组织新成员到参与者逐渐成为推动者的重大转变,成为世贸组织一个成熟的成员。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从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2002~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57287.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85187.8亿美元,进口总额72099.9亿美元,分别是1978~2001年(改革开放至入世间的24年)的3.8倍、4倍、3.6倍。
10年间,我国贸易规模相继超越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2010年,我国贸易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经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亿美元。我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18∶1,上升至2010年的不到2∶1。我国也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引进来方面,目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达到34.7万个,大批跨国公司将全球或亚太区总部迁到中国。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400家。在外企研发中心中,从事先导技术研究的接近50%。在走出去方面,入世之初,中国的年对外投资规模不过几十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8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
与此同时,获得成长与发展的中国也在影响和惠及世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入世10年间,我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同样大变样。中国石化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66万家,从业人员约690万人,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电石、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排名世界第一。到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全国形成了20个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基地,约占全国原油加工总能力的50%;形成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约占乙烯总能力的1/3。同时,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行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大幅提高至22.5%。
受入世后互利互惠贸易政策的影响,化工行业进出口额更是变化惊人。2000年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为851.4亿美元,出口额为288.6亿美元。到2010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4587.81亿美元,是2000年的5倍多。其中,进口3244.61亿美元;出口1343.2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5倍。
10年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引进外资也达到新的水平。仅仅“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就累计吸引外商投资达4271.8亿元(包括港澳台)。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均已进入我国市场,业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石油和化工领域。到2010年,我国共有石油和化工外资企业3000多家,港澳台资化工企业2000多家。
不仅如此,国内石油和化工企业更是跻身世界顶级俱乐部。2010年底,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超过60家,而10年前这个数字是15家。在2011年度世界化工10亿美元俱乐部最新排名中,又新增了11家中国化工企业,使得入选该榜单的中国化工企业总数达到了14家,上榜比例超过一成,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而在10年前的2001年,中国进入该榜单的化工企业仅有中国石化和台湾地区的台塑集团2家。
连续成为遭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就如硬币有正反面,入世在给中国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压力,贸易纠纷就是其中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入世的前6年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诉诸WTO争端解决的不过3例。但2007年,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第一年,就成为中国WTO争端解决案件爆发性增长的一年。此后,我国面临的国外贸易壁垒逐年增加。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至今10年间,中国作为争端方参与了世贸组织30起案件,涉21项争端。
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透露,入世10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保护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宋和平介绍说,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遭遇贸易摩擦的现象愈演愈烈。2010年,中国共遭遇贸易保护调查66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为近10年之最。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保护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他认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还将频繁遭遇贸易摩擦。
化工产品更是我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仅看其中几例就可见一斑。
欧盟REACH法规(全称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被认为是中国入世以来面临的最大贸易壁垒。该法规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它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影响中欧之间90%以上的贸易额。这是一种比反倾销等措施更为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REACH法规要求的注册等工作才刚刚开始,高昂的注册费用、繁琐的注册过程、高企的注册门槛,都是摆在中国化工企业面前的一个个拦路虎。
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也是近10年来中国遭遇的最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影响了30%的中国轮胎出口市场,仅2010年就损失约10亿美元的出口额,预计全部影响金额近22亿美元。2009年9月,美国政府在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强烈要求下,决定3年内分别对中国输美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35%、30%和25%的从价特别关税,中国轮胎的输美之争由此发端。2011年9月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就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世贸争端案发布裁决报告,驳回我国政府的上诉,维持了美轮胎特保措施。中国涉案轮胎产品几乎就此失去了美国市场。
据记者初步统计,入世10年间,化工行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贸易保护压力――国外针对化工产品频繁的“两反”(反倾销、反补贴)和“两保”(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调查,涉及其中的产品包括烧碱、纯碱、碳酸氢钠、磷酸盐、炭黑、氨纶、草甘膦、农药单体、化学原料药、有机合成染料、聚酯短纤、对氨基苯磺酸、硝基苯胺、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烷、三聚氰胺、草酸、碳酸钡、橡胶助剂、轮胎等。同时,不仅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搞贸易保护,印度、南非、巴西、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推行贸易保护。
2011年7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又作出裁定,称中国限制包括焦炭在内的主要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规”。这一裁定恰逢中国入世十周年,突出地说明中国入世时被强加的某些不平等条件的副作用正逐渐显现,而中国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水平也尚待提高。
“市场份额之争”已变为“核心技术之争”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最近表示,我国在入世之后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加工贸易扩张迅速,但因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张过于依赖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档次及附加价值低。这成为入世10年来,我国仍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据他介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2001年的1474.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7640.2亿美元。而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能够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大部分利益都被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获取。2001年以来,外资企业出口额始终占据我国总出口规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之后虽有所降低,但2010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仍然占我国总出口规模的54.7%。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与国内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产品技术开发薄弱,质量档次低,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低。
在化工行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化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贸易逆差行业。2010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4587.81亿美元,其中,进口3244.61亿美元,出口1343.2亿美元。中国石化联合会今年5月公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也指出,目前国内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装置开工负荷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高端石油和化工产品严重短缺,进口依存度很高,部分高科技产品尚处于空白。2010年,我国进口有机化学品3121万吨,进口合成树脂3069万吨,进口合成纤维单体1439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达433.82亿美元,其中合成树脂占89.9%。
其实,早在入世之初,石化工业“十五”规划就指出,在化工产品上,我国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一半,需要大量进口。1999年主要石化产品进口量为:五大合成树脂872万吨,合成纤维原料 251万吨,合成纤维104万吨,合成橡胶25万吨,合计进口量达1252万吨。三大合成材料中合成树脂专用料产量少,档次低,共聚产品少;合成橡胶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落后,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的产量、牌号偏少。
从目前看来,入世10年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
对此,有专家表示,目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外向型经济本身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产业与发达国家同行间的竞争正从“市场份额之争”向“核心技术之争”延伸。中国产业将更多地面临自主创新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与综合经济竞争力直接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