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智慧大脑”助储气库安稳运行

www.chinaoilonline.com  2025-01-13 10:51:10
来源:中国石化报

近日,中原油田储气库群进入采气高峰期,卫11储气库日采气量由采气初期的300万立方米提升至450万立方米。“以前我们需要一个储气库一个储气库地对接提产信息,现在有了储气库生产指挥调控平台,提产指令可以一键下达,便捷又高效。”中原油田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吴志欣说。

冬季供暖季前,中原油田于2024年8月投用储气库生产指挥调控平台。该平台依托自动化、数字化技术,集成采用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控制系统,实现“一个调控”与“各注采站”之间数据联通。目前已实现卫11、文13西、文24等3座储气库生产数据的集中监控、远程调控和统一管控,进一步提升了天然气保供效率。

线上管理实现生产数据实时汇集

1月8日,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调控中心班长徐燕平通过储气库生产指挥调控平台,查看生产日报表。“通过搭建集成网络后台,生产日报表、运行风险清单、日能耗报表等均可自动生成。此前,生产日报表由各储气库注采站填报,我们再统一汇总。如今应用大数据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数据汇集更为精准。”徐燕平说。

2021年以来,中原油田先后建设了卫11、文13西、清溪、白9、文24等5座储气库。由于各储气库前期从经营管理到生产运行各自独立,未能形成联动机制。为提升储气库专业化管理水平,2022年底,油田成立储气库管理中心,2024年,储气库生产指挥调控平台建成投用。

“我们集成采用控制系统,对已建5座储气库生产运行、视频监控数据实施全盘数采、全面监视、全局统筹,消除生产运行‘孤岛现象’,实现信息‘全快准’汇集。”该中心生产运维中心高级主管张健介绍。

截至目前,卫11、文13西、文24、白9等4座储气库218处视频数据,已经全部接入储气库生产指挥调控平台,实现生产指令下达、作业计划审批、异常管理上报等线上管理。

远程控制让调度运行更及时

“如果说安装在每条管线上的压力、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站场及井口的微泄漏激光探测器等是储气库的‘眼睛’和‘耳朵’,那么储气库生产指挥调控平台就是它的‘大脑’。”吴志欣说。

冬季采气期以来,每天有数十条指令从调控平台发出。1月2日,岗位员工孙战涛通过远程操作,仅用1分钟就完成了文13西储气库的一项异常参数的处理。

“只需轻点鼠标,生产动态、调度运行、应急管理等信息,就能被投放在显示屏上,各项数据一览无余。依托SIS(安全仪表系统)、DCS(集散控制系统)、FGS(火气监测系统)三大工控系统,实现对站库远程控制。”张健说。

距离储气库管理中心30公里的卫11储气库现场“静悄悄”。“目前站里人员跟储气库投产初期比起来,减少了一半。随着远程控制系统日趋完善,除了必要的人员巡护外,储气库将逐渐实现无人值守。”卫11储气库注采站站长张国普说。

无人机巡检为安全上“保险”

1月5日,文13西储气库的无人机起飞,围绕着采气井、输气管线等开启了新一轮夜间巡检工作。每间隔2小时,该储气库无人机就会自动巡检并生成巡检报告。

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进步,油田针对注采管网分散、距离长、单井分布广等情况,去年5月投用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为储气库群安全稳定运行上“保险”。

“不久前,无人机在夜间巡检时发现有人在管网附近施工,我们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文13西储气库巡检班组负责人曹伟说。截至目前,无人机智能巡控系统已发现设备管线隐患13处。

“无人机还能够进入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与人工巡护形成互补,确保储气库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检查。”张健介绍道。

依托“无人机+固定式机巢+智能巡检系统”的创新模式,无人机从起飞、巡检、降落到回收、充电及数据回传,整个流程无须人工干预,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运转。